值此南京医科大学喜迎建校90周年华诞之际,学校邀请到一批入学年份逢九的优秀校友回到母校,与青年教师和青年学子面对面——回顾南医发展历史,分享南医人的成长之路。
2024年5月16日下午,口腔医学院在天元书院活动室成功举办了蒋欣泉校友来校学生专访活动。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江苏省监委派驻南京医科大学监察专员沈历宗,校长办公室主任俞宝龙、副主任石丹妮,口腔医学院党委书记徐艳、院长严斌、副书记副院长张晓娜等老师及学生代表出席。本次活动由2022级林欣雨同学主持。
我校89级校友蒋欣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执行院长,国家口腔医学中心(上海)常务副主任。
Q1:作为您的学弟学妹,我们非常好奇您当年为什么选择南京医科大学呢?
我们学校当年还叫南京医学院,在整个江苏医疗系统里都名列前茅。我当年是报考了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对医学事业充满向往,然后录取到口腔医学。我的家人也很认同我从事健康相关的事业,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Q2:我们都知道骨组织再生修复领域挑战重重,但是您却在骨组织再生方面取得了傲人的进展,您是如何取得这方面的突破呢?在多学科交叉方面,您有什么体会呢?
颌面部损伤给患者带来的身心影响往往比其他地方的损伤大得多,目前常用的方法属于拆东墙补西墙或者假体修复,我们团队聚焦再生医学理念,以用活组织代替死组织为出发点,一直在骨组织再生恢复领域深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研究过程中,离不开多学科交叉的持续探索,涉及到数字医学,生物材料,干细胞研究等等。
Q3:我们在座的同学都是口腔人,对您提到的这些领域都可以说是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您在这方面能给我们一些建议吗?
在座的同学基本都是本科生,最重要的是把基础打好,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发展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可以借助学校、学院的平台,积极地和老师交流。也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文献阅读,扩展学习的广度。同时还可以多多关注国家的政策规划,自己要有规划意识,能尽量在科研项目的多领域训练,催生多学科交叉,医教研全面发展的种子。
Q4:科研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我想您在研究过程中也经历过“坐冷板凳”的曲折,是什么给予了您持之以恒的动力?
在我求学的十四年历程中,两点一线的生活并不枯燥,相反它很充实。无论做不做的出成果,这都是我向上进步的过程,没有成果的日子是常态,这是我们科研人的共识。同样在我带研究生的过程中,不同的孩子面对挫折的态度也不一样,面对挫折总需要一个身心调试的阶段,经历以后会有很大的收获。如果非得说,那应该是坚持,是我的毅力和决心,支撑着我走到现在。
Q5:在您这些成果的背后,肯定少不了南医精神对您潜移默化的影响。您能谈一谈您心目中的南医精神吗?
博学至精,明德至善,这不仅是南医的校训,也是每位南医学子的精神灯塔。它既要求我们的专业知识掌握的好,也在品德方面要求我们做到极致,我们这里养育出的学子,从来都是踏实的,勤奋的。
Q6:在母校90周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作为医学界的前辈,您对未来的母校,对我们新时代的医学生,又有着怎样的期待和建议?
一方面,要重视科研,我们在临床上不能只知道要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原理是什么,有什么循证,要养成一种研究的思维。另一方面,不能只注重科研,临床的技术打磨同样不可或缺,所以我时常讲工匠精神和科研精神并举,同学们要做到德才兼备,具备学习的热情,为多学科交叉提供可能性。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卓越的口腔人才,至精至善,追求卓越!
学长远道而来,也给我们的青年学子们带来了寄语,他写下对学校未来的美好祝愿,并赠送给我们的学生代表2022级谢秋阳同学。随后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江苏省监委派驻南京医科大学监察专员沈历宗老师代表学校为蒋欣泉校友颁发校友导师聘书。
当日晚6:30,由校友会、教务处联合举办的《医路之校友论道》选修课在至诚楼报告厅成功举行,蒋欣泉教授开展了以“医路攀登,博学精诚,成就更好的自己”主题讲座。蒋教授首先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工作经历。接着介绍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并从“炎症微环境的调控”、“仿生微环境的构建策略”和“智能材料设计策略”三个方面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口腔颌面组织缺损修复的科研前沿。然后通过自己在各个国家进行学术报告的经历和与多个国家合作伙伴的交流经验,告诉同学们需要拥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展示中国的学术风采。最后,蒋教授寄语青年,希望同学们思源致远,不畏困厄,敢为人先,团结协作,坚守美好理想,勇攀成功高峰。
本次活动不仅是口腔知识的传递,更是南医精神的接力,激励着每一位南医学子在医学的征途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
(撰稿/学工办 蔡观慧;审稿/张晓娜;照片/学工办)